发布时间:2025-02-22 10:31:41    次浏览
闲暇时光,独蜷沙发,清茶、咖啡、红酒相伴,手捧书卷,可能胜却人间无数。人间最瑰丽的风景,比不上最好的书陈龙: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【夜思】工作完的时候,已经凌晨一点多了。今天我们投资团队的小伙伴说,他每天从9点半工作,一般到1点多。我想犒劳一下自己,于是到冰箱取了几片菠萝,倒了一杯茶,开始想和工作无关的书。先想到金庸,但是金庸的书已经没有办法读,因为太熟悉了。我又想到古龙。 最后发现自己在读巴金回忆妻子的《回忆肖珊》。里面摘录了马克思给女儿写的信,这样描写燕妮的死亡:“她很快就咽了气。……这个病具有一种逐渐虚脱的性质,就像由于衰老所致一样。甚至在最后几小时也没有临终的挣扎,而是慢慢地沉入睡乡。她的眼睛比任何时候都更大、更美、更亮!”于是心就完全安静下来,在深夜里。前段时间有人问我:“你最想做的超出常规的东西是什么?”我说:“我想读书,读最好的书。”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之外,我最想读书。人间最瑰丽的风景,比不上最好的书。上下几千年,自有人看见了最好的画面,并且传达出来。这好比一直在最好的地方旅行,必然不会颓废,不会无趣。当然,如果还可以喝一杯酒,也不是坏事。英国人的傲慢可能只是无意识地为他的文化自豪李骥:威汉营销集团董事总经理【读书笔记】《剑桥读伴——现代英国文化》:英国文化源流考 《剑桥读伴——现代英国文化》(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British Culture) 实际上是一部学术论文集。这部书基于这样一个观点:现代英国文化,是一系列矛盾因素的统一和流变的产物,这包括传统价值与实验精神之间矛盾,以及国家身份单一性与区域和民族多元性之间的冲突。而正是这样一种深刻的“紧张关系”(tension),让英国在其社会和文化生活方方面面,体现出独到的特征。去过英国的人,都会对英国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、传承与颠覆,有或多或少的印象。但矛盾后面的“紧张关系”倒是一个新的主张。大概正因为存在这种本质性的“冲突”和“紧张关系”,英国文化才有它独有的活力?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假设,还要从文化的诸多表达方式中进行论证。但这里不妨从本书的开篇,了解英伦文化的一个全貌。文集开篇,是主编之一的John Storey所作的Becoming British (《成为英伦》),讲述英伦文化如何成其为英伦文化。但著者开篇并没有谈“文化”,而是聚焦于“文化”后面的基石——民族身份(National Identity)。 “不列颠”(Briton) 这个词古希腊罗马时代就有,描述西欧大陆外的这一片岛屿,但真正的“英国”国家概念,则是到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才真正出现。英国,作为一个国家或是一种民族文化,并不像一些政客所宣扬,拥有千年的历史。她的岁数,其实只比美利坚合众国,早那么几十年而已。民族身份的形成,固然有特定的地理因素,但最重要的,是人民对某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的认同和自我归属。在这一点上,英国人的文化归属感,其实只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。首先从地缘角度,英伦三岛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。也许是出于岛国特有的不安全感,英国历史上一直有“欧陆情结”。英国与欧陆强国,特别是比邻的法国战争不断,力图争取在欧陆的落脚点。但到1458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,英国彻底失去了在欧陆的据点,反而成就了其自身的整体性。同时与法国的数百年的对抗,也加强了这一年轻民族的自我认同意识。岛国英伦既然不能踏上欧洲大陆的土地,就只得向海外扩张。乘着十五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的东风,英国人大肆海外殖民,文化呈现巨大的扩张性,甚至侵略性,也成就了庞大的日不落的“大英帝国”。同时,塑造了英国人刚毅进取的扩张型个性。而这,正是英国民族身份的第二个重要源头。不过,看清民族身份的“源”还只是对了一半。Storey认为,民族身份总是处于不断演化、蜕变和“重新发明”的过程,其“流变”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。也就是说,一个民族对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,不仅来自“我们从哪里来”,更决定于“我们向何处去”。这就是“源”(Root)之外的“流”(Route)的角度。述及现代英伦文化的数百年来的流变,自然是一个过于宽广深刻的话题。我们往往只能从“现象”的角度,去窥探文化和国民意识流变的轨迹和影响因素。这就要说到文化的“官方叙事”这个概念。文化学者Raymond Williams在1961年将“文化”定义为:“文化,是一种表达特定价值观和意义的生活方式,不仅诉诸艺术和学识,也反映在建制与普通人的行为方式中,表现为社会成员在沟通中形成的共同的特征。”这段拗口的话说简单了就是一个概念:文化是“有意识的赋予意义(Realized Signifying) 的过程和力量”(其实这个概念也并不简单)。普通事物和行为方式只有在被有意识地“赋予意义”后,才能成为“文化”的表达。(这样解释可能就简单一些:比如汉服本来只是一种难看的袍式服装样式,但当它被联系到孔子那儿,代表汉唐盛世,关联儒家思想什么的,就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。举凡世界各地的文化风情,大致如此。)国民文化(National Culture)“被赋予意义”的过程,当然有自然而然产生于民间草根的因素,但更重要的,是自上而下的权力阶层和建制的有意识的行为。也就是说,文化,其实是统治阶级有意识培育、营造和教育出来的,这,就是文化的“官方叙事”。论文于是列举了英国文化的“官方叙事”的一个长名单,引用一下应该对理解英国文化有所帮助:◇Troopingthe Colour (每年女王生日举办的盛大阅兵仪式)◇Changingthe Guard (换岗)◇The GrandNational (英国利物浦每年举行一次的野外障碍赛马)◇The FA Cup Final (英国足总杯决赛)◇The Union Jack (米字旗)◇BBC◇The House of Parliament (英国国会)◇Fish and Chips (炸鱼薯条)◇The Highland Games (苏格兰高地运动会)◇The Notting Hill Carnival (诺丁山狂欢节)◇The Edinburgh Festival (爱丁堡音乐节)◇The Eisteddfod (威尔士艾斯特福德节)可以看出,这些“文化叙事”有着浓厚的“仪式”色彩,构成文化的形式和符号。但文化更重要的精要,不是形式,更在于内含其中的“意义”和“价值观”。于是“故事”就成为文化更为重要的表达方式。英国文化的“故事”也有一长串:◇“公平竞争”的故乡(Home of Fair Play);◇危险时刻的不动声色(The stiff upper lip in time of danger)◇不列颠之战(The Battle of Britain)◇伦敦大轰炸(The Blitz)◇敦刻尔克◇君子作风(Doing the decent thing)◇岛国人民◇日不落帝国◇议会民主和君主立宪制的诞生地◇最早的工业化国家◇科技创新的摇篮◇体育运动的先锋和发明者◇诗人、剧作家的沃土这些故事中自然也包含了众多的形式和符号,但故事本身所传递的价值观和精神,其实才真正构成了那种“英伦感”(a sense of Britishness)。关于“英伦感”,在所有的故事中都有一个重要的主题,那就是“永恒的英伦”(Timeless Britishness)——“英伦”似乎从来就已经存在,英国人就是一个被上帝选中了的民族,他们注定要做出一些伟大的事,注定要宏扬人性的光辉,做出别的民族不能做出的贡献。这,就是英国文化中深入骨髓的自豪感和优越感。所以下次当你感到一个英国人的傲慢时,原谅他吧,他也许不是有意为之,可能只是无意识地为他的文化自豪着。一面历史的反光镜【最新书讯】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历史mook《历史的反光镜》,独家刊载秦晖自述早年读书历程、陆键东谈中山大学反右、高毅关于启蒙运动内在矛盾、侯宜杰回顾晚清国会请愿热潮的文章,还有单世联、黄波、朱宗震、朱正、陈克艰等人的文章若干。 主编:刘小磊,南方周末副刊部执行总监。荐语:在我看来,他腹藏诗书万千卷,谈史论今时,却淡若轻风略略拂,阅读眼光又狠又准(苏岭)。